新区大厂街道:创业向北,大厂的新机会

发布时间:2024-06-19 17:40:00   来源:大厂街道办事处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6月8日,南京江北新区召开促进街道经济繁荣发展座谈会。以促进街道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并不多见。在会议结束后的公开报道中,有这样的表述:进一步深化“四大行动”,做强街道基石,激扬奋斗精神,重振经济功能,打造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产城融合的新示范……本次会议对大厂而言,是“解除了发展空间不足的桎梏”,街道主要领导这样表示。大厂街道说,这次会议是“冲锋号”,而对创业者来说,去大厂创业的冲锋号早已吹响。

破与立 大厂的再创业

林立的高塔烟囱、在马路上呼啸而过的各型货车、穿着厂服的产业工人、烟火气十足的夜宵摊,这种“城中有厂,厂外是城”的景象组合在一起,魔幻,却也亲切。

在许多人的眼里,大厂是“老”工业基地,但实际上大厂的蜕变脚步从未停止,不变的只剩变化。

大厂从未缺席过国家发展战略,高端产业、“双碳”、智改数转、智慧工厂,这些关键词在大厂早已从概念转变为实在的场景。在这里,创业不只意味着新设实体,更意味着在原有产业之上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南化公司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膜法捕集CO2 技术及工业示范”通过验收、南钢JIT+C2M智能工厂成为江苏省冶金行业首个“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南化建设“江苏省石化智慧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2021年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智改数转”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所需。这既是企业提质增效、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之举,也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南钢、扬子石化等先后将新办企业落户在街道,经过市场化运营,成为大厂街道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以及创新驱动转型的领头羊。

在拼技术、拼创新、拼文化的全球化时代,大厂的创业创新步伐必须由大企业引领,也只能由大企业引领。除了巨大的经济贡献,更重要的是,大企业们的技术、产业、人才的带动作用,奠定了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和基础。

创业创新 过江一路向北

大厂不缺人才,除辖区范围内的南科院之外,南信大也仅仅是一路之隔。几大企业研究院也拥有众多硕、博高端人才。而许多创业者期盼的产业链资源,在诸多大企业的加持下,欠缺的恐怕也只是发现机会的眼睛和头脑。

而另一个潜在的优势,则是优厚的招商政策和便捷的生活环境。从“亿元楼”化建大厦到1934产业园和双碳产业园,大厂的企业孵化平台日臻完善。

5月6日,南京市工信局公示了江苏省2024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一批)名单。大厂街道共有3家企业入围。截至目前,大厂街道已有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列江北新区街道首位。

踏着加速转型的节拍,大厂的新企业越来越多,而作为以实体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街道,各项政策轮番出台:生态式招商引资、“零跑腿”注册公司、网格化企业服务。现在的大厂,对创业者的服务几乎是“零距离”。沿着江北大道快速路一直向北,或许会成为创业的新方向。

工业+ 新的创业机会

工业文明小镇的开发,本质上其实是“工业+”的落地。

作为南京少见的工业区,大厂选择了在老工厂的旧址上描绘新的可能。依托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挖掘工业文化内涵的同时,大厂在积极引导辖区范围的南钢、南化等大型企业开放资源、培育工业文旅新产业。

永利铔厂旧址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开放性保护,被打造成集文化创意、时尚街区、影视拍摄等为一体的1934文化产业园。以此为载体,吸引了近百家文化企业入驻,既有电影传媒公司,也有初创型文化科技创意公司,真正将老工业基地变沉睡资源为文旅产业资源。互邦传媒从主城区迁址至大厂,尽管需额外投入班车接驳的成本,但他们依然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这背后的驱动力,正是大厂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开放的创业环境。年轻的1934文化产业园里,“Hi大厂”青年文化节、音乐啤酒龙虾节、文创集市等活动接连上演;夏日里,掀起后备箱,摆出桌椅,就是创业舞台。

工业+,不变的是工业的灵魂和底色,但在工业之上,充分挖掘、开拓工业文化的新可能,空间极为广阔。

未来的大厂会是什么样,我们无法想象,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工业底色下的大厂未来画卷,一定是由无数创业者共同绘就的。(新区大厂街道 通讯员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