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里护民生,守护市民的“菜篮子”

发布时间:2025-09-10 11:51:00   来源: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从“硬件焕新”到“管理提质” 层层夯实安全基石

曾经,不少农贸市场留给人的印象是“脏乱差”:地面黏腻、设施陈旧、管理松散。如今,随着硬件改造的持续推进,市场环境有所好转,但更关键的变化,在于从“面子”到“里子”的管理升级——把好入口关,守牢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这批青菜农残检测合格,可以正常销售。”在市场入口的检测室里,工作人员正麻利地对当日进场的蔬菜、水果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实时公示在电子屏上。如今,农残检测已成为农贸市场的“标配动作”,从叶菜类到根茎类,从本地菜到外地菜,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尤其针对肉类、水产品等重点品类,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加强索证索票管理,从源头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餐桌。

“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我们会第一时间启动溯源机制,下架封存问题产品,追查源头并通报相关部门。”市场管理人员介绍,从检测、公示到处置,一套闭环管理流程已日趋成熟,让“不合格”无处遁形,让市民买得放心。

从“表面监管”到“隐性延伸” 精准守护安全死角

卤菜柜台前的玻璃窗擦得锃亮,色泽诱人的卤味让人垂涎——这是市民看得见的“放心”。但鲜为人知的是,卤味的安全,更藏在市民看不见的后场作坊里。

“以前总担心卤菜的制作环境,现在知道作坊也被管得严严实实,吃着更安心了。”市民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监管向“隐形角落”延伸的成效。针对卤菜店“前场光鲜、后场杂乱”的隐患,今年来,街道持续深入辖区所有卤菜作坊排查,从原料存储、加工流程到卫生条件,逐项排查、逐项规范。

今年以来,大厂街道对辖区内共有持证的食品小作坊74家进行全面排查,其中涉及肉制品的有36家,供货辐射至街道内8家农贸市场及3家疏导点。街道依托网络监管平台及24社区网格排查,扎实推进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社区摸排无资质小作坊4家,经宣传教育及执法监管,整改达标发证1家,整改跟进1家,主动关停1家,依法取缔1家。

“看得见的是柜台里的美味,看不见的是背后的规范。”监管人员说,通过给作坊“上规矩”,让每一份卤味都能追溯源头、规范制作,真正实现“前场后场一个样”,让市民在看不见的地方,感受到监管的温度。

从“聚焦”到“覆盖”  不断扩充监管的维度

“菜篮子”的安全,从来不止于食品本身。消防设施是否齐全、燃气使用是否规范、计量器具是否准确…… 这些看似与 “吃” 无关的细节,实则是烟火气里的 “安全密码”。

走进市场,曾经老化的电线已全部更换为阻燃线缆,消防栓、灭火器等设施定期检查、随时可用,应急通道保持畅通无阻;餐饮摊位的燃气罐旁,加装了泄漏报警器,软管换成了更安全的金属波纹管,摊主们都经过了燃气安全培训;公平秤旁,市场管理人员定期对商户的计量器具进行校验,杜绝 “短斤缺两”,让 “称准量足” 成为常态。

“以前逛市场,总担心人多拥挤万一出事怎么办,现在看到消防设施齐全,商户都守规矩,心里踏实多了。” 市民的感受,正是全方位监管的生动注脚。从食品到设施,从经营到环境,监管的触角延伸到市场的每一个角落,织就一张立体的安全防护网。

于“看不见的地方”久久为功  让烟火气长燃不熄

“菜篮子”的守护,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农残检测的日复一日,到作坊整治的反复排查,从消防设施的定期维护到计量器具的动态校验,这份守护,藏在每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里,浸透着“久久为功”的坚持。

烟火气长燃,民生情永续。守护“菜篮子”的路上,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持续发力,方能让升腾的烟火气里,始终饱含民生温度,让每一位市民的“菜篮子”都装着安心、盛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