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庭院 “大”产业:通江集村探索乡村振兴“微经济”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16 11:20:00   来源:长芦街道办事处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在长芦街道通江集村,一片片曾经闲置的房前屋后土地,如今正悄然变为村民增收的“金角银边”。在村党总支的积极引导下,村民们通过种植赖葡萄、无花果等特色经济作物,配套发展农产品加工,探索出一条以庭院经济为依托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精准选品,闲置地变“聚宝盆”

通江集村地处长江北岸,常住人口约800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全村超过60%的家庭出现“空心化”现象,不少房前屋后的土地一度荒废。

自2024年起,村党总支推动村民发展庭院经济,重点种植赖葡萄和无花果。这两种作物具备耐旱、抗病性强等特点,管理强度仅为传统作物的三分之一,特别适合老人种植。

村民陈广华是庭院经济的受益者之一,他利用房前屋后合计约一亩的空地,搭建起立体种植架种植赖葡萄,并在屋后空地栽种无花果。每年7月,赖葡萄、无花果相继成熟,老两口便将产品挑到市区销售。据陈广华介绍,赖葡萄按个卖,10元3个,无花果则卖10元一斤。去年,他家庭院经济收入达3.8万元。今年虽受高温干旱影响,收入仍有2万元。另一位村民张自洲在门前0.3亩空地栽种约50棵无花果树,通过市场零售增收9200元。

科技赋能,小庭院做出大文章

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通江集村采取“村集体+农户”模式,由村集体统筹技术培训与质量检测,农户专注生产,推动庭院经济标准化发展。赖葡萄采用“竹架+滴灌”模式,使每亩成本降低30%,果品糖度提升至14%。无花果推广“限根栽培”技术,单果重量稳定在60~80克,商品果率从65%提高至92%。2024年,全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部分农户实现增收突破15万元。

加工配套,小作坊发挥大作用

除特色种植外,农产品加工也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补充。村内经营20多年的柳圩桥油坊,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周边农户重要的加工点。

油坊主人张自山介绍,他利用家附近300平方米空地开设油坊,采用新式机械进行高温加工菜籽油,每斤加工费为0.5元,每天处理菜籽量达四五百斤,同时还承接少量芝麻油加工业务。这间小加工坊不仅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成为庭院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通江集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必盲目追求大项目、大投资。在党组织引领下,村民善用房前屋后的“边角料”土地,同样能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备的致富路径。当赖葡萄的藤蔓爬满农家小院,当无花果的清香飘向市民餐桌,这个江北新区的小村庄,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