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龙灯:千年非遗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10 09:57:00   来源:长芦街道办事处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在江北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长芦龙灯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至今,于2014年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日,记者采访了长芦龙灯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朱志选,听他讲述这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长芦龙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约1500年历史,被誉为“江北第一龙”。传说与当地崇佛文化和民间祈雨习俗相关,融合了历史、宗教与民俗,是长江流域龙舞文化的代表之一。

长芦龙灯造型工艺独特,龙身以竹篾扎制骨架,外覆绸布或彩纸,并融入剪纸、彩绘等工艺,龙鳞纹饰精致,色彩艳丽。形制多样,分为“火龙”与“水龙”,火龙以红色为主,象征喜庆吉祥;水龙多为青绿色,寓意风调雨顺。龙身可长达数十米,由数十节组成。舞龙表演时讲究“形、技、韵”,常见“游龙摆尾”“穿云破雾”“盘龙望月”等经典阵型,动作刚柔并济,模仿龙的神态与自然动态。长芦龙灯多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及庙会中表演,承载着驱邪纳福、祈求丰收的传统民俗文化。  

与长芦龙灯结缘

朱志选今年75岁,精神矍铄,对舞龙灯的热情丝毫不减。他回忆说,自己从50多岁退休后便开始投身舞龙灯,至今已有20多年。如今,他不仅是长芦龙灯的传承人,更是团队的带头人,带领着28名成员活跃在各种表演场合。

二十多年的坚持,时光见证了朱志选对舞龙灯的热爱。“你看这个老龙灯,可是参加过南京市大型演出的,仅龙头就有40斤重。”朱志选指着保存在活动室的龙灯说。1946年的长芦寺灯会规模空前,吸引了周边地区10万多民众前来参加,整个游行队伍中,单龙灯就多达140余条。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长芦龙灯应邀前往南京参加庆祝活动;1982年中央电视台录播了长芦龙灯舞;1984年长芦龙灯再次受邀到南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盛大巡游活动;2014年,长芦龙灯被列入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说起这些,朱志选如数家珍。也正是过去这些辉煌的记忆,让作为传承人的他责任在肩。

全力守护非遗

朱志选介绍,过去舞龙灯的团队成员大多是青壮年,如今成员的年龄结构逐渐增大,最大的快80岁了,最小的也有50多岁。为此,他们将龙头的重量改成了5斤重。虽然队伍中的大多数成员已经磨合很久,但舞龙是个团队项目,队员间的默契很重要,只要有新成员加入进来,他们还是会一遍遍练习,直到把动作做流畅。

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这支队伍都会为居民们带来精彩的表演。他们还曾受邀到南京市区表演,受到市民们的热烈欢迎。伴随锣鼓喧天、号角齐鸣,龙灯在街头巷尾穿梭起舞,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迎接传承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长芦龙灯的传承面临着挑战,但朱志选选择迎接挑战。在街道举办的龙年元宵节专场活动中,有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龙灯队伍引起了他的关注,他们不仅展示了长芦龙灯的传统魅力,还亮出了一些高难度绝活,引得现场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太好了,这帮年轻人对龙灯有这么大的热情”,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舞龙灯的队伍中来。

近年来,朱志选还带着长芦龙灯队走进辖区多所学校,将舞龙的技艺教授给学生们。“孩子们对这项非遗非常感兴趣,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朱志选兴奋地说。

长芦龙灯承载着长芦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朱志选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在街道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长芦龙灯能够继续在长芦大地上传承下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