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顶山有位“育光者”

发布时间:2025-04-11 11:35:00   来源:顶山街道办事处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咬字清楚、声音洪亮的朗诵声声入耳,这是来自顶山街道太阳花残疾人之家“特殊孩子”的声音。领头带着他们逐字逐句朗诵的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残疾人之家的志愿者教师——张宁。

从开始每周一次的公益课程,到现在只要学生需要就安排时间,每周来“太阳花”报道已经成了张宁的习惯。她的学生是一些存在智力障碍的残障人士,他们有的已经三四十岁,却无法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学习

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孩子。张宁总是习惯称呼学生们为“孩子”,也的确,智力障碍群体由于身体原因,被永远“困”在了十几岁甚至几岁儿童的认知里。在课堂上,张宁主要负责教授孩子们一些基本的康复训练和生活技能。面对这些学生们,她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细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因材施教。她总是根据孩子们的不同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力求让每个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张宁评价自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除了当志愿者老师,她还参与老年读书会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选择《海燕》作为教材源自在老年读书会的感悟。

这些孩子何尝不是在暴风雨中挣扎的海燕?乌云比作疾病困扰,将海鸥的呻吟化作怯懦心理。当脑瘫患者小杨(化名)终于喊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时,张宁的脑海里也浮现出了小杨击退生活困难的画面。

谈及投身公益的契机,张宁笑眯眯地说:“其实也是个偶然的机会。我有个朋友在做志愿者教残疾人跳舞。我觉得挺辛苦的,就想着帮帮忙。一来二去,张宁对公益生出了兴趣,作为顶山街道珍珠路社区的居民,她在得知街道有一个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时,便选择来这里帮忙。

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那些孩子清澈又迷茫的眼神,就像看到当年农村的留守学生。张宁年轻时曾经在乡村小学教书,她几乎是当即决定加入这个特殊课堂,用不丰富但也“够用”的教学经验开启新的旅程

张宁不像普通的老师那样一板一眼地上课。这里的课堂没有固定教案,却需要十二分的用心。她会突然中断课文朗诵带学生做八段锦,只因发现有人打瞌睡;随时插入灭火器教学,只为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枯燥的训练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教孩子们写字时,她会耐心地握着他们的手,一笔一画地教他们书写;在教他们做手指操时,她会编一些有趣的儿歌,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张宁特别注重培养这些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大胆”地带着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走出家门,接触社会。

当时所有人都捏把汗,但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容,就知道这堂课成功了。今年,张宁带着几个情况比较特殊的孩子去了珍珠泉游玩们手拉着手,在张宁的带领下,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更重要的是,这次游玩让他们学会了团队合作和分享快乐,也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

张宁不仅是这些孩子们的老师,更是孩子们的朋友和亲人。她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有的孩子会在课后主动找她聊天,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和心事。张宁总是耐心地倾听着,给予他们最真挚的关怀和鼓励。

“我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张宁笑着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为这些孩子们服务。因为我知道,他们需要我,而我也需要他们。他们给了我快乐,给了我成就感,更给了我无限的动力和力量。”

在张宁用爱与坚守点亮特殊孩子人生的同时,社会力量的托举也让这片向阳花田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

2024年,江北新区顶山街道将综合性残疾人之家改造提升工程纳入年度核心工作,组建专班组全程跟踪指导。依托太阳花助残品牌,街道以需求为导向,从硬件改造、软件配套到服务优化进行全面升级

新增无障碍通道与智能安防系统,划分出康复训练、文化活动和技能培训等主题功能区;引入数字化服务平台,让康复指导更精准;拓展辅助性就业项目,增设心理咨询室和社区家庭互助空间,构建起康复+赋能+融合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2024年5月,焕然一新的太阳花之家正式启用。当“孩子们”在新落成的互助空间和同伴互动时,他的眼神不再迷茫;当残障人士在技能工坊完成手工艺品制作时,他们的笑容比春光更明媚……

每朵花都有向阳的权利,每只海燕都该拥有自己的天空。在顶山,这关于与希望的故事还在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