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泰山街道盘活城市“边角料” 治理创新有“温度”

日期:2025年10月31日

将存量空间“活化”为服务载体,正成为城市治理的一种创新实践。在泰山街道,一批曾经功能单一或闲置的“小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化身便民服务点、骑手微家、项目服务站……它们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进城市肌理,共同诠释着城市治理“既有尺度,更有温度”的理念。

便民服务点“新上岗”,缝补城市“烟火气”

早上八点,浦东路菜场旁的便民服务小屋里,修鞋匠许大姐已开始一天的忙碌。她在这个行当干了二十多年,如今终于有了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固定摊位。“以前在路边,遇上刮风下雨真不方便。现在有了这个小屋,再也不怕了,干活心情都好很多。”许大姐说。

对于居民而言,这些统一标识的小屋也带来了便利。“位置明显,不用再满大街找修鞋、配钥匙的地方了。”一位前来修鞋的居民表示。

目前,泰山街道已建成27处这样的便民服务点。街道通过“疏堵结合”的创新治理,不仅保留了这些承载市井烟火气的“老手艺”,更为它们找到了规范、温暖的新位置,让城市记忆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存。

“骑手微家”筑港湾,为新就业群体安个“家”

为破解外卖骑手、快递员等“路上行者”面临的休息难、充电难等问题,泰山街道将服务延伸至商圈。近两年,江北新区首个“外卖车辆临时停放区”与“骑士能量站”在金象城外广场落地,柳洲社区、宝塔社区也分别在商业区打造了“骑手微家”。

这些由闲置空间改造而成的驿站,配备了舒适座椅、空调、充电设备,并联合商家推出“骑手套餐”等专属福利,织就了一张遍布商圈的暖心服务网。“以前只能在电动车上凑合,现在能热饭、充电,还能看看书,像有了第二个家。”外卖员小张对此深有感触。

“零距离”服务站,助力大项目与温暖小个体

在南京北站建设工地附近,一座“零距离服务站”同样由闲置小屋改造而来,成为服务项目建设和户外劳动者的前沿据点。“我们把服务窗口前移到项目门口,就是为了让施工人员‘少跑一趟路’,确保工程进度不被审批流程耽搁。”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施工人员可以便捷地咨询政策、准备材料,实现“问题不出工地”。

同时,服务站也成为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的“温暖驿站”。一位环卫工人说:“天冷了,能进屋喝口热水、歇歇脚,暖和,也暖心!”这座小屋以其精准的双重服务定位,生动诠释了城市治理效率与温度的并存。

治理升级:从“资源闲置”到“服务亮点”

一场服务设施的“再就业”,背后是城市治理思维的升级。泰山街道通过精准调研与分类改造,成功将过去的“治理难点”转化为现在的“服务亮点”,实现了一场从“堵”到“疏”、从“管理”到“服务”的静默转型。

据悉,这一创新实践还将继续深化。未来,部分小屋将被改造为社区助餐点,为更多居民,尤其是长者,提供“家门口”的热乎饭,让“人民城市”的理念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服务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