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盘城街道:涓流汇海 让善意循环不息

发布时间:2025-10-17 09:18:00   来源:南京江北新区卫生健康和民政局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在江北新区盘城街道新华社区,慈善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温暖实践。这里,一场由党建引领、企业助力、居民参与的社区慈善探索,正悄然重塑着社区的面貌,也让邻里间的温度持续攀升。这一切,始于八年前一个由社区党员组建的小小爱心群组,如今,它已蜕变为居民广泛参与、企业积极响应、运行机制日趋成熟的社区慈善网络。

汇聚涓流,精准滴灌“爱心小群”到“慈善共同体”

2017年,为凝聚党员力量,新华社区党总支书记韦定国接过前任书记的工作接力棒,和两新组织党支部书记陶庆春等党员,共同发起并组建了爱心联络群。随着理念传播,越来越多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加入,群组逐渐扩容,最终催生了更具组织化的平台——新华社区企业联合会。联合会秉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的原则,鼓励成员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定期捐赠,金额不分大小,重在持久参与。八年来,社区慈善善款实现稳定积累,每年约5万元的投入持续汇聚,累计金额已近40万元,为社区慈善工作构筑起一座坚实的蓄水池

这笔资金的使用注重精准与实效。2024年重阳节,社区与企业联合会成员共同走访了81户高龄困难老人家庭,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和精心准备的礼物,慈善资源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让每一份爱心都落到实处。

理念传导,微光成炬“个体善行”到“群体习惯”

慈善不是少数人的大事,而是多数人的小事”“慈善即日常”……这样的理念在社区会议、企业座谈中被反复强调。韦定国和社区工作者们不断传递着人人可慈善的价值导向,逐渐激发了更多居民和企业家的参与热情。周再军、冯怀俊、王灯雨、贲曙光、陶庆贺、章杰东等企业家成为社区慈善的中坚力量,慈善行为从最初的书记牵头发展为群体自觉,形成了可持续的文明接力。

这种群体力量在解决社区实际问题时尤为凸显。以往,社区内缺乏健身设施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居民,大家对改善运动环境的诉求愈发迫切。为积极回应居民需求,社区联合商会、企业共同推动唐庄广场项目,10家企业联合捐资,商会企业有生产混凝土的,就免费提供了施工材料,有的企业是施工单位就提供劳务资源,其余的骨干企业每家集资,加上南京市新农村体育健身设施项目的支持,让这个仅花费11万元建成的运动休闲广场,完整地配备了悬浮地板篮球场、夜光灯、篮球架、乒乓球桌等。居民由衷地感叹这是实实在在的慈善,正是对社区慈善模式成效的最佳印证。

慈善深化,维度拓新“输血济困”到“造血赋能”

新华社区的慈善实践并未停留在物质层面的馈赠,社区认识到,真正的慈善不仅要解一时之困,更要赋能于人,不断提升社区自身的造血功能。目前,社区正积极筹划设立新华社区新风基金,旨在更系统、更可持续地运用慈善资源。

基金计划将帮扶重点聚焦于一老一小一困群体,资金用途不仅包括改造老旧设施、升级便民服务点,更将探索开发爱心岗位,为失业人员、残障人士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通过自身劳动重拾信心、改善生活。这意味着社区的慈善模式正从节庆式慰问、一次性帮助,向常态化关怀、能力提升、长效支持进阶,让爱的回响更加深远和持久。

如今的新华社区,慈善已化作可见、可感、可参与的日常,越来越多居民加入进来,让温暖成为社区生活的底色。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的数百人,新华社区的慈善之风已然形成,一张更密、更广的社区温暖网络正在织就。这里,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被珍视,每一次行动都在累积成改变社区的力量,共同书写着小善成大爱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