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片区贯彻落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围绕打通建设项目审批环节中的难点堵点、构建便捷、高效、透明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架构的目标,推出“信用+承诺”的建设项目绿色直通审批模式。
一、主要做法
建立了“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信用有褒惩”的新型建设项目管理方式,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创新结合起来,项目审批流程从“先批后建”改为“先建后验”,助推项目提前开工建设。“信用+承诺”审批新模式办事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推行项目联合预审。改变原有的项目单独预审模式,由行政审批部门组织十余个建设相关部门,对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及“三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等限制性条件进行联合预审,即时给出预审结论。
(二)实现现场联合踏勘。对联合预审通过的项目,行政审批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联合踏勘并当场确认踏勘意见,解决了以往各部门现场踏勘时间不定、节点分散和重复踏勘等问题,减轻企业负担。
(三)引入企业信用认证。将企业及法人代表信用信息查询引入项目审批流程,行政审批部门依托南京市区两级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服务平台进行查询,通过该平台出具的南京市社会法人信用信息报告综合评定企业信用情况,企业及法人代表无不良信用记录,即可通过信用认证。
(四)建立承诺公示机制。行政审批部门牵头制定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涉及的规划、建设、消防、人防、地震、节能等6方面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承诺合同文本,守信企业签订承诺合同并在市级媒体公示7天无异议后前期审验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正式进入“信用+承诺”绿色直通审批渠道,即在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确定满足规范性、技术性要求后,企业可以立刻申领施工登记函并提前开工建设,相关行政许可手续在项目竣工前完成即可。
(五)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建立“事中事后联合踏勘、监管、验收”机制,实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将项目建设过程中诚信守诺的企业列入红榜名单,在今后各类审批中对其开启“承诺即办”的绿色通道;对于失信企业及相关责任人,记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情节严重列入信用“黑名单”。
二、实践效果
(一)环节高度精简、时限大幅缩减。项目开工前的审查环节合并精简成了6个,企业只需面对行政审批局1个部门,建设项目从纳入改革试点到开工建设平均耗时大幅缩减至20个工作日左右,企业信用与政府服务形成了良性互动,企业获得感明显提升。
(二)范围逐步扩大,社会效应明显。试点范围由企业投资类项目扩大至符合“三规”要求的部分公益类(学校、医院)项目,带来良好社会效应。截至目前,已有62个项目参与“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累计发放施工登记函68张(其中7个项目采用分阶段报建方式发放施工登记函14张)。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开发信息系统平台。研发“信用+承诺”改革系统平台,为改革提供项目储备、项目申报、建设启动、建设监管等全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保障,完成和国家联合奖惩系统、江苏省信用信息中心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的互联互通,完善工程建设项目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守信易办事,失信难办事,让信用成为项目审批手续简化办理、快速推进的通行证,让信用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二)实现普惠制审批。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精细化分类管理、政府免费服务等创新举措,进一步优化改革试点流程、完善配套制度文件、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实现“信用+承诺”绿色直通审批模式普惠制。
(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