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需求】
随着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转让、商业秘密保护、在线数字交易等方面的商事纠纷日益增多。鉴于数字贸易的“线上”特点,以线下调解为主的传统商事调解模式面临“会商难、取证难、执行难”的新挑战。
【创新做法】
南京片区积极对标《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的数字贸易争端调解原则,推动设立国际数字贸易与金融调解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通过引入“数字存证+公证增信”机制,在充分尊重调解各方意思自治的前提下,以在线化方式、数字化手段推进争端解决机制的选择与运用,形成程序简单、处理灵活、符合国际商事惯例的贸易纠纷化解模式。
(一)全程数字存证,推动纠纷预防化解并举。中心发挥数字贸易的“线上”特色,向商事主体提供证据存证等预防式服务。企业在商事活动中,可以通过数字化存证方式实时固定知识产权创造过程、商事合约签署过程、货物货运交付过程、货款附条件支付过程等环节的现场证据,推动商事纠纷从事后的“被动处理”向事前的“主动预防+积极解纷”转变。
(二)全链配置资源,构建“数字调解”新模式。中心引入调解全链配套服务资源,提供全球聘任调解员、域外法查明、在线同声翻译、电子签约、涉外公证等服务,覆盖调解所有重点环节。采用人脸识别、视频交互、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调解过程的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纠纷各方不再受地理空间限制,约定好调解时间即可上线开展调解。同时,与法院、仲裁、公证等建立协同解纷生态,确保案件可以根据特性依法有序流转至更合适的解纷场景处置。
(三)在线公证参与,赋强商事纠纷化解效力。中心引入调解在线公证机制,制定在线公证操作指南和标准,由公证机构对调解过程进行在线公证,实现调解“易解纷、可追溯、有监督”。通过提供过程存证、在线签约、债权赋强、资金提存等“一站式”服务,为调解全程提供伴随式、数字化、可信赖的公证保障,破解传统调解协议需在签署完另行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才能获得强制执行力的程序弊端。
(四)注重衔接国际,强化涉外纠纷调解功能。建立“调解结果涉外证明快速公证清单”机制,如果当事人需要将调解相关材料提供给海外机构,中心可根据海外机构要求的公证形式、要件、证明标准等要素提供“一站式”服务,并由公证机构依据我国《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和国际条约、相关国家法律规定,将调解相关事实、文书做成涉外公证书,形成国际通行的司法公文书,供海外机构使用。
【实践效果】
通过紧贴市场诉求创新商事纠纷化解服务,克服以往调解组织“业务主要依靠法院”的局限,探索出保持公共法律服务特性的调解新模式。自2023年中心试运行以来,已与80多家国内外机构建立合作,累计调解国际数字贸易纠纷136件,调解成功67件,服务范围覆盖国内7个省市和海外30个国家或地区,涉及金额超6亿元人民币;为企业提供海外投资、商事交易涉及的国内营业执照、资质证书、批准文件、董事会决议、授权文件等涉外公证证明,并延伸服务代办涉外公证书的外事认证,累计为服务对象办理涉外公证超过一千件。如,国内某服装设计企业推出一款服装并授权韩国某品牌仅限韩国销售,该品牌违约在美国销售。国内企业以事前数字存证的服装设计过程证据、数字签署合同及数字存证的违约证据向对方发起维权,面对充分的证据对方直接承认违约并支付了赔偿金,双方迅速和解并补签了美国地区销售许可,争议得以快速有效解决。
【复制推广及深化创新建议】
一是强化配套服务供给。探索建立涉外调解相关法律服务专业人才库,优化配套服务资源供给,推动更多国际贸易纠纷高效便捷化解。二是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完善调解机构与法院的司法辅助对接机制,建立调解机构和仲裁机构的协作解纷模式,推广商事纠纷调解化解新服务,着力在纠纷源头配置调解资源,进一步优化诉源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