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发布时间:2022-05-18 11:09:00   来源: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   字体大小:【】【】【】   浏览量: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主持人:现场和网络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您收看由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和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龙虎网共同举办的“对话江北新区”系列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王丽。

本期"对话江北新区"系列访谈节目将围绕位于江北新区的南京生物医药谷在产业发展、创新生态等方面展开话题讨论,各位网友可以通过龙虎网、龙虎网官方微信、龙虎江北发布官方微信和我们进行互动!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徐守苗来到演播间。首先请徐守苗副主任跟我们的网友和现场的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徐守苗:主持人、各位网友,现场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能够通过“对话江北新区”这个访谈节目与大家一起交流。借此机会,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南京生物医药谷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持人:再次对徐主任的到来表示欢迎!一直以来,南京生物医药谷在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发展战略中的基因之城建设中承担起主导与核心作用,充分运用集聚江北新区乃至南京市的优势资源,坚持以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持快速发展,朝着世界知名、中国领先的“生物医药科技园区”目标奋发前行。南京生物医药谷集聚了哪些产业?目前取得了怎样的发展成就?我们先一起通过一段VCR短片来了解下。

(VCR短片)

主持人:刚刚的短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物医药产业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其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请问一下徐主任,在您心目中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徐守苗:在我看来,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产业。说古老,是因为自人类进入蒙昧时代以来,原始的生物医药产业就已经开始守护人类祖先的生命,可以说是一项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的产业;说年轻,是因为生物医药产业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时代,必将集聚人类最尖端的技术和智慧,不断突破和更新认知和探索的极限,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时代最新锐和年轻的产业之一。

主持人:感谢徐主任的回答。不难看出,创新、新锐、前沿一直都是生物产业的代名词和主基调,那么请问徐主任,南京生物医药谷在产业布局规划上是怎样的呢?

徐守苗:我们南京生物医药谷在建立初期,就定位重点发展创新驱动具有引领性的生物科技前沿新兴领域,注重源头创新转化。细胞与基因治疗是生物医药行业最被看好的少数热点方向之一,有望迎来爆发成长的新大陆。为此,南京药谷在产业布局上5年前就开始重点加强细胞与基因治疗企业的引进培育。经过这几年深耕发展,培育了肿瘤早筛诊断领军企业的世和基因,单细胞测序设备及试剂研发用于新药开发和临床精准治疗的行业领衔企业新格元生物,肿瘤CAR-T细胞治疗领军企业驯鹿医疗、北恒生物等,罕见病基因治疗领域的中吉智药、贝思奥生物等等。可以说,目前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南京药谷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企业集聚效应,涵盖药物发现筛选服务、肿瘤早期筛查诊断、临床治疗用药精准诊断、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一定程度上,这里正在引领行业发展,业内影响力越来越大。

主持人:感谢徐主任的介绍。您刚才提到的基因与细胞治疗,应该是属于生物医药产业中的新锐领域,那我们也很好奇,除了基因细胞治疗,南京生物医药谷是否还有涉及生物医药产业的其它领域,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徐主任:的确,最新锐的领域往往和普通人的生活还有一些距离。其实除了基因细胞治疗,我们在生物医药其他领域行业龙头企业也非常多。比如我们老百姓最熟悉的传统小分子化学药,我们园区就有健友生化、绿叶制药和先声药业这行业三巨头,健友生化肝素系列药物70%出口欧美,年出口额30亿元以上,绿叶制药的抗肿瘤新药脂质体紫杉醇年销售额20多亿元,先声用来治疗脑中风的一类新药先必新,2021年上市销售第一年单品实现销售额突破10亿元。另外,和我们老百姓联系比较密切的医疗器械,咱们园区企业从事的研发生产领域涉及人工心脏瓣膜、心脏内超声成像系统、血管内断层成像扫描系统、肿瘤早筛早诊健康监测诊断试剂及检测仪器、肿瘤微波消融治疗仪等,以代表高技术门槛的三类医疗器械为主,比如获得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全国共300多件,南京有11件,其中有9件出自南京生物医药谷。当然,南京生物医药谷也有以南京同仁堂为代表的中药企业。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2021年收入已突破1000亿元。

主持人:结合江北新区基因之城的战略规划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网友说生物医药产业将有望成为咱们南京创新产业的一张名片,徐主任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徐守苗:我觉得这句话说得是很有道理的。南京本身就跟生物医药产业非常有缘,也有很好的产业基础,所以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南京产业名片这个说法我是很有信心的。

主持人:您可以给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吗?

徐守苗: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自古以来和医药研究有着深厚的渊源。葛洪、陶弘景等医学大家,都曾长期在南京潜心研究医药。另外南京完善的工业基础和科研、教育人才环境,也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夯实了地基。像我前面提到的微波治疗技术,是我们中国为数不多的完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领域。这项技术就是起源于南京并应用于包括医疗在内的各个领域,至今,南京微波治疗企业仍享誉全国,其中有两家行业龙头企业亿高微波、康友医疗就在南京生物医药谷。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南京拥有众多高校,涉及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高校就有20多所,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储备。

主持人:感谢徐主任的回答。说到人才,在我们的想象中,在药谷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都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操作各种实验器材配置各种试剂的科研工作者。那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咱们药谷有统计过园区内各企业职工的学历构成吗?

徐守苗: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集聚高学历专业人才的创新产业,在南京生物医药谷内,博士有1200多位,硕士有近7000名,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占比近30%,其余有50%以上为本科学历的。当然,高学历的人才是支撑技术研发和经营发展的基础,顶尖的科创领衔人才更是至关重要,园区目前已聚集科技创业人才近200名,包括10多位两院院士企业,国家领军人才16名,江苏省“双创计划”创新创业人才30多名,南京市人才计划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130余名、创新型企业家29名。去年在业界广为流传的“教授不够用了,投资机构排着队去高校抢教授”,其实学院派科学家教授在这里创业的公司也是不胜枚举,比如南大郭子健院士、北大程和平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赵国屏院士等。

主持人:科学家自己当老板开公司,这种身份角色的跨越转化,跨度还是很大的,那他们在身份角色转化后适应的如何呢?

徐守苗:这样的跨越转化在南京生物医药谷是很常见的,从院士到杰青、优青等都有覆盖,高翔教授创立的集萃药康就在4月25日刚在上海科创板上市,他们可以算得上是企业家里最有学问的,科学家里最会做生意的。他们也为园区带来了丰硕的成果。简单举一个例子,北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和平,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落户于药谷,并创立了景瑞康等创新型公司。这家企业的一大核心,就是专注于脑科学研究,并且在2020年12月正式启动南京脑观象台计划,向人类大脑这一号称银河系中最复杂的物体的研究发起挑战。

主持人:感谢徐主任的介绍。光是听到研究银河系中最复杂的物体,就知道研究人类大脑是多么宏大的一项计划了。徐主任是否可以给我们做个简单介绍?

徐守苗:简单来说,北大分子研究院在这项计划中,通过依靠自主创新研发出的一种高端仪器,来实时监控脑部运作时的具体细节变动,通过这些细节变动,可以揭示出人的大脑在各项活动中究竟是怎样运转的,进而可以揭示抑郁症、失眠等脑部神经类疾病的深层机制,为未来医学界可能彻底治愈这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主持人:虽然徐主任只是简单介绍一下,但在我们看来,还是十分的高端。

徐守苗:其实他们也有技术上全球领先、但又非常贴地气的科研成果。比如脱发,当前是很多人的困扰,目前景瑞康公司孵化出的和其瑞医药公司,有一款在研的药物,用于治疗因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脱发,正在全球多个国家进行临床试验,几年内有望获批上市销售。这款药物可以说是我们药谷最受关注的一项药物管线了,我们的微信微博后台经常有人留言询问这款药物的临床进度,弄得我们的小编也非常头大。

主持人:谢谢徐主任的介绍。由此可见人才是多么重要。那生物医药谷在招才引智方面都有哪些做法呢?

徐守苗:这项工作是我们生命健康办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在这方面我们为创业人才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一人一才”专人服务,覆盖人才创业扶持资金项目申报、融资路演、共享实验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南京生物药谷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创业人才前一年半年提供“拎包入住”过渡服务,自己公司的实验室办公室开始设计装修的同时,工作已经开展起来了。

主持人:记得徐主任在节目开头也说过,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自古以来不断发展的一大重要动力。目前助推创新也是南京生物医药谷的一大重点工作,能不能介绍一下药谷在助推创新方面都有哪些做法?目前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徐守苗:发展创新产业,自主培育创新型总部企业是南京生物医药谷的核心战略定位。园区专注为创新型生物科技企业提供系统的服务,涵盖工商税务登记、项目建设安评环评职评申报、科创人才创新项目申报辅导、知识产权、管理培训、校园春招秋招、融资咨询、投贷联动、融资路演、产业引导基金、新药器械注册申报咨询等。尤其是资本赋能方面,初步吸纳汇聚了专注生物医药投资的基金60余支,管理的资本规模超过270亿元,投资阶段覆盖种子、天使、VC、PE、定向并购基金等,既有主流的市场化资本,也有以培育科创企业发展为目的的政府背景的产业引导基金。基于科创企业聚集环境和市场化资本生态,银行机构与园区建立合作,形成较为成熟的金融产品,单个科创企业大额信用贷款达数千万甚至亿元以上。截至2021年底,园区研发生产型企业已超过400家,从业人员近30000名,年收入达10亿元的9家,达1亿元的40多家,达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110多家;国内A股或港股上市公司7家(截止22年4月底),上市公司投资企业20多家;未上市企业中,符合科创板上市或港股18A上市条件的企业近20家,融资估值达10亿元的30多家,达5亿元的70多家。

主持人:谢谢徐主任!在我们网络直播的过程中,也收到了很多网友的在线提问。因为时间的关系,让我们随机抽取一位网友的提问。

网友提问:一场疫情让我们老百姓更加认识到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中,核酸检测成为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请问徐主任,药谷企业在这方面都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呢?

徐守苗:感谢这位网友的提问。疫情防控既是与病毒对抗的阻击战,也是与病毒赛跑的科技战。本轮疫情突发后,生物医药谷园区检测企业迅速集结,勇担南京市各区核酸检测任务,以科技力量支持全市战疫大局。比如。金域医学检验所依托金域医学集团及当地医疗资源,24小时内可将核酸检测产能提升至5万管,48小时内可将核酸检测产能提升至10万管;美克医学近千万人份新冠检测试剂盒火速出关,支援香港地区抗击疫情......他们都是战“疫”力量中不可以或缺的部分。

主持人:感谢徐主任的解答。相信经过徐主任的介绍,大家对于生物医药谷的丰硕发展成果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对于南京生物医药谷的未来,我们有哪些规划和打算呢?

徐守苗:关于未来,我们坚定“双自”发展战略,即发展原始创新驱动的自主高科技产业、培育自主型创新企业总部。坚持以科创人才为核心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为内驱动力,以培育自主创新型总部企业集聚为核心目标,建设具有内生增长、持续快速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生物科技产业园。应该说,在生物科技领域,美国有波士顿、新泽西、旧金山等少数几个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城市,美国有几个,中国不久的将来就会有几个,我坚信,南京一定会成为那少数几个城市之一。

我始终,认为生物医药产业除了是一项充满朝气和希望的产业外,也是一项散发着情怀和理想的产业,而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人,也是内心深处有着理想和情怀的人。有这样成百上千有着崇高理想和情怀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如同地壳之下炽热汹涌的岩浆缓缓汇聚涌动,只需要一个合适的缝隙,就可以冲出地表,汹涌喷薄,在广阔无垠的旷野上肆意横流,塑造出一片平坦而生机勃勃的新大陆。

主持人:徐主任用一段极富诗意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望了生物医药谷的辉煌前景,也描绘出我们“药谷人”所蕴含的蓬勃能量和巨大潜力。我相信凭借所有药谷人齐心、激情和活力,南京生物医药谷的未来也将越来越灿烂和美好。本次的网络面对面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